在中国,有人曾经畅想,如果我们的每个县都和新加坡一样发展,那会是一种什么状况。原因就是新加坡只有中国的一个县城的面积大。
不得不说新加坡是一个奇迹,人均GDP接近8.5万美元,高居世界第六,医疗、教育、科技创新指数等等,也都位居世界前列。
虽然新加坡70%的人是炎黄血统,但不少人依旧会因为某种特殊的情感而对新加坡不屑一顾,想当然的认为新加坡之所以成功,仅仅是因为地理位置好,但索马里和也门的地理位置更好,不过好的地理位置只是方便了他们打劫而已。
1965年8月9日,从未争取过独立的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踢出了联邦,被迫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。
新加坡国父李光耀在回忆录里写道:对新加坡来说,1965年8月9日不是什么值得庆祝的日子。我们从未想过要独立,独立后让我们如何生存?
的确,新加坡的开局可以说是地狱模式:落后的经济基础、有限的国内市场,文盲遍地、失业率高企不下,种族冲突加剧、住房严重不足,甚至连喝的淡水都没有。
让人想不到的是,摆脱了英属殖民地身份的新加坡,竟然在第二个月又重返了英联邦。
很多人会疑问,英国曾经殖民过新加坡,新加坡人应该同仇敌忾,去清算英国的旧账,怎么还要主动加入英联邦呢?
这其实就是新加坡崛起的第一个因素。
李光耀接受采访时曾多次公开感谢英国人留下的宪政制度,新加坡人不仅没有批判英国的殖民史,反而还引以为豪。新加坡将开辟新加坡殖民地的英国人莱佛士作为重要的人物纪念,新加坡许多的建筑物都是以他的名字命名,比如莱佛士广场、莱佛士书院、莱佛士医院等等。
而且作为一个拥有70%华人的国家,很多人希望李光耀把汉语当做第一语言。但李光耀却认为,新加坡依赖于全球市场,使用英语作为第一语言,能和全世界对话,既能吸引全世界的投资,也能到全世界去投资。
这就促成了新加坡崛起的第二个因素。
新加坡被评选为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,是世界上高度发达的自由市场。新加坡主动开放国门拥抱世界,在世界经济分工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,最初他们把欧美的落后产业,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导入到新加坡,与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联系,然后不断产业升级,逐渐发展造船、钻探、炼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。再后来又发展信息科技、电脑制造、生命科学等科技行业,并逐渐成为先导产业。
新加坡的产业迭代周期非常短,10年左右就会进行一轮迭代,所以从1965年到1996年被联合国列为发达国家,仅仅用了30年。
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写道:我们没有腹地、只能拼死一搏,是世界的全球化帮了新加坡,于是我们把全世界当成了腹地。虽然新加坡有着高度自由的市场经济,但新加坡的民主指数并不高。
虽然新加坡的政府结构秉承了西方国家的制度设计,但它的操作模式并不民主。因为虽然新加坡定期举行选举,但大多数新加坡人每次都会投票给人民行动党,造成了客观上的专制。
原因有三,第一是人民行动党采用的是技术精英治国,新加坡的官员大部分都拥有实打实的学术履历,而不是职业政客;第二是人民行动党的政策纲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落实,政府的行政效率极高;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,人民行动党的廉洁度几乎无可指摘,曾经一名部长因为接受企业的旅游安排就遭到免职,还需要总理出来道歉。
在这里很多人会疑问,为什么新加坡这样一个不怎么民主的国家,经济发展的还如此之好?
这个疑问,启蒙思想家们早有回答。启蒙思想家在呼唤民主之前,都会要求社会先建立一条刚性的、公平公正的、任何人不可逾越的法律制度。比民主更关键的是法治,这是人类走出丛林社会的最基本准则。
孟德斯鸠在《论法的精神》中说:对一个人的不公正,就是对所有人的不公正。的确,一个社会如果脱离了对私权的尊重,那都将带有危险的气息,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个受侵害的是不是自己。
而新加坡的法律数量之齐全完备,闻名于世界,甚至小到上厕所冲水都有法律规定。这深度契合了孟德斯鸠的论断:商业社会需要更多的法律。
所以在这样的国家,不讲规矩的人反而会觉得不自在。因为在这样的国家,商业交易看的是合同,而不是政客的意见;法官判罚依据的是法律,而不是家世背景。
这就是新加坡崛起的第三个因素,也是最关键的因素——法治社会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。
李光耀也多次强调:新加坡的成功并不是什么秘诀的儒家文化,而是英国人留下的法治制度。
所以如果只是片面强调地理位置,甚至当做主因,而忽略法治制度,那就是在掩耳盗铃,或者故意混淆是非。
新加坡这样一个没有资源的小地方,要是失去了法治,肯定也不会再有竞争力,沦为一个普通港口也是分分钟的事。
赞(165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