既得利益者从不反对现状,他们享受规则带来的便利,也清楚任何改变都可能动摇自身位置。
所以他们选择沉默,用不作为来维持平衡。
当利益分配完成,最先要求稳定的,往往是受益者。
他们不再关心公平与否,只在乎能否继续获利。
你提改革,他说时机不成熟。你讲效率,他谈历史传统。所有理由听起来合理,本质都是拒绝变动。
历史上每一次制度突破,都遭遇过这种无声的抵抗。
商鞅变法触动贵族,最终车裂而死。王安石推行新政,被旧臣合力排挤。不是方案不好,是触及了那些早已固化的好处。杨广急于打破门阀垄断,结果被世家反噬。
李世民同样削弱世家,却采取渐进方式,让旧势力在不知不觉中退场。
真正的阻力从来不说“我反对”,他们用拖延、敷衍、程序化回应来消解变革动能。
他们知道,只要拖下去,热情会耗尽,问题会被遗忘,一切又回到原点。
一个人是否属于既得利益群体,判断标准很简单:当新规则出现,他首先想到的是损失还是机会。若满心忧虑失去什么,哪怕嘴上支持改革,行动上也会本能后退。
改革不是请客吃饭,是重新分蛋糕。没人会主动放弃手中的份额。
指望既得利益者推动自我革命,如同让赢家主动让出领奖台,不符合人性逻辑。
有时候讲道理解决不了利益冲突,能推动改变的,从来不是说服,而是力量对比的变化。
变革者必须认清一点:沉默的大多数里,藏着最顽固的守门人。
他们不喊口号,不站队,却用日常的不作为筑起高墙。突破的关键,不是争取他们的支持,是让旧体系变得无关紧要。
新平台出现时,老玩家总想控制入口。但他们终将发现,真正的趋势无法被垄断。技术在进步,人在觉醒,信息在流通。任何试图封锁通道的行为,只会加速自身的边缘化。
历史从不因劝说而转向,它只是在力量失衡时,改了条道而已。
赞(1)